優團連結

汽車升級 x 全省安裝 x 團購優惠
優團是一個專為喜愛汽機車朋友架設的平台
顯示具有 [技術探討]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技術探討]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技術探討] 淺談進氣管


繼上次介紹電子節氣門後,這次介紹引擎系統的進氣管,引擎系統如下簡圖1

1.引擎系統

這是一般自然進氣引擎的簡圖,可以看到進氣系統裡面連接各個部件之間的管路即為進氣管。如下圖2,為引擎室內部的圖,裡面可以清楚看到部分進氣管樣貌
2.Fortis/CX-9引擎室

        我們可以看到進氣管路有硬管跟軟管的部分,通常轉彎處為軟管為主,在此軟管的作用是用來做緩衝使用,可以讓各管路之間的公差變大,但是有一利必有一弊,軟管的壞處是無法承受較大的壓力,容易變形,特別是在高速時,引擎需要大流量的空氣時,無法直接補給到引擎室內,容易造成反應慢半拍或者引擎出力不如預期,但常有人說若有高流量需求時,最好把軟管改成硬管。在此,先讓大家猜看看,若進氣軟管內空氣流量越大時,會如下圖.3左邊讓管子膨脹,還是圖右邊讓縮小呢?
3.空氣流量假想圖

        答案揭曉,管子會縮小,好讓氣流加速流過,如下面實驗短片

實驗短片:大氣流對管徑的變化

        這原理其實就是所謂伯努利原理(Bernoulli's Law),最常被拿來運用的就是飛機翼,如下圖.4左,在相同一個空間裡,當氣流越快時,該區域單位體積空氣粒子會變少,單位面積的氣壓會減少,如同機翼上方,反之,流速慢的氣壓會相對較大,所以壓力大的部位會推往壓力小的部位。比對右圖管子內部流速遠高於管子外部,故管子內部的壓力會小於管子外部,所以管子在高速流動時,軟管的管徑會縮小
4. 伯努利原理 機翼與管子

        瞭解了伯努利原理之後,我們繼續探討進氣管的進氣模式。首先,我們要瞭解何謂容積效率,在內燃機的世界哩,定義為進氣行程中氣缸真實吸入的混合氣體積除以汽缸容積,當然此比例會隨者引擎轉速、引擎構造及材質以及進氣歧管的長度等都會有所不同,是一個變動的數值,以自然進氣引擎而言,目前最高約為130%,但這是一些特殊設計的狀況才有機會產生,我們取100%來做一個計算,亦不考慮吸氣時管內造成的壓降,即進氣管保持恆壓一大氣壓來做的簡單計算模型。先介紹流體在管子內流動的種類,主要有兩種,第一為層流(Laminar flow),此代表流體在管內是一個穩定流動的情況;另一個為紊流(Turbulent flow),即為亂流,這並無法有效的帶動氣體流動,產生的機制通常為管壁的情況及流體的黏滯係數。如圖5.。另外,我們可以從雷諾數(Reynolds number)來定義管內為層流或紊流,其公式為慣性力除以黏滯力,若數值大於4000即為紊流,流速會非常緩慢;介於23004000之間為過渡區;小於2300則定義為層流。如圖6.,可以看到水流的變化,靠近牆壁的地方因為水的黏滯力產生紊流,且在牆面凹進去的區塊產生了更大的紊流,水流從有牆面拘束的地方跑到自由的空間因為壓力差亦及能量損失造成流速下降,因而產生更大的紊流,比對空氣,忽略空氣的可壓縮流體特性,產生的現象其實是差不多的。
5. 流體於管內流動之種類
6. 水流分布圖

假設大氣環境為25度,容積效率為100%情況下,能吸入空氣壓力最大為一大氣壓為1atm = 14.6921psi =101325Pa=1.03323kg/cm^21kg/cm^210000kg/m^2,其空氣密度約為1.17kg/m^3,由伯努利公式可以得出最大流速約為v=130m/s,此流速其實非常驚人,而原廠在軟管的設計通常為了方便轉彎,故設計的方式為可伸縮式的如米其林寶寶一圈一圈的樣貌,但其實空氣在管壁產生的亂流層會非常的厚,在此地方的最大流速截面積已經降低許多,若再因流速變大而使軟管管徑變更小,最大流速有效區將會降得更小,所以會發生越需要動力時,油門踩越兇,轉速速度上來時間越不即時。如圖7所示可以看到軟管及硬管的差別。但是並非所有的粗糙面都會產生大量的紊流,如果設計得宜,仍然是可以增加層流區域截面積,以APR碳纖維管,其內管表面有些許粗糙,經過實驗室據測試,可以有效增加空氣流量,達到更加的進氣效率,如圖8
7. 軟管及硬管示意圖

8. APR碳纖維管內粗糙度對空氣流流示意圖

    當然,硬管也是有不同的差別,就材質而言,可分為塑鋼(原廠硬管幾乎為此材質),金屬管(一般而言是鋁管),纖維管,當然各有利弊,在這邊做一個表格給大家參考,也希望經過此次介紹後,大家更懂得進氣管的重要性。
9. 進氣管材質比較.

    若您還有興趣了解進氣管相關,可以參考以下連結:
1. 管路流體的講義 from 義守大學 - https://goo.gl/wygg8d
2. 真實管徑之近似方程式 - https://goo.gl/vbXx1q

x
x

[技術探討] 淺談電子節氣門.


在介紹電子節氣門前,先簡單介紹一般汽油車的引擎系統。以自然進氣車為例,汽油車引擎系統可以簡單分成進氣系統、熱機(發動機)系統、排氣系統,如下簡圖1

1.引擎系統


當然,我們打開引擎室並不一定能夠很清楚的看線全部的部件,小編以Fortis車型來介紹給大家,藉由實際圖片比較,能夠更清楚引擎室的各部件。如圖2為我們打開引擎蓋看到的引擎室,一般而言,我們應該都能看到進氣口、進氣管、集氣箱及漂亮的引擎蓋飾板(巧妙的把引擎本體蓋起來了)。
2.Fortis引擎室

        把引擎飾板及進氣口拿開後,可以看到隱藏的進氣歧管、蓄氣室以及今天的主角---節氣門,其他的部件,我們往後也都會一一地介紹給大家。
3.節氣門位置圖

        節氣門本身的結構就是一個蝴蝶閥,為何稱蝴蝶?顧名思義,就是閥門本身有如同蝴蝶一樣,身體為軸心,閥片為翅膀,如下圖:
4. 蝴蝶閥構造

        但用在汽車進氣用的蝴蝶閥,大部分閥片本身是單片式而非左右獨立式,這考量到機械的複雜度及耐用度,所以我們看到的節氣門本身都採較為簡單的結構,而節氣門本身的功能就是控制進入引擎室空氣的量,開度越小單位時間進入的空氣量就變小,開度越大單未時間進入的空氣量就越大,進入的空氣量影響了燃燒是的情況,簡而言之,開度小進入空氣量越小,總含氧量就少,燃燒的力道就較小,開度大則燃燒的力道就大。如圖5,一般人想像中的閥門與流量關係為線性,在蝴蝶閥上實際流量為等百分比流量差異,譬如閥門從10%開到20%空氣流量增加70%,那麼閥門從20%開到30%流量亦增加70%,所以開度越大,空氣流量越驚人。
5. 蝴蝶閥圖式及簡易「開度-流量」模型

        瞭解了蝴蝶閥原理之後,我們便切入主題說明何謂電子節氣門?汽車節氣門控制方式主要有分成三個種類,如圖6。一個是採用「機械」的方式,另一個是採用「線傳」的方式,近年來則是使用「電子控制」的方式。第一個是最早期使用在汽車的方式,使用連桿及復位彈簧來控制節氣門,其控制節氣門的精準度最差;第二種是使用線的方式拉動滑輪來扳動節氣門,目前許多的機車仍在使用此一方式來控制節氣門;最後一種方式則是電子式,透過ECM(Electronic Control Module)根據油門踩踏的深淺值改變電位器的電阻值,經過計算後驅動步進馬達來改變節氣門的角度,如圖7
6. 節氣門控制方式

7. 電子節氣門與踏板踩踏的差異

        當然,在這邊一定會覺得奇怪,電子式的節氣門到底有何好處呢?傳統線傳式節氣門,踏板踩踏多少,節氣門開度就多少,這麼做的好處是,反應比較直接,但會造成很多時候電腦並無法馬上計算完最佳燃燒比例,造成無謂的能源被消耗掉,所以電子式的節氣門好處就被凸顯出來了,每次的踩踏都會先經過電腦計算目前的檔位,引擎轉速,空氣流速,踩踏的快慢及許多周圍的環境後,決定你的踩踏是否是怎樣的需求,進而可以節省無謂的燃油耗費。但是其中的壞處是,我們每次的踩踏固定的深度,並不一定可以得到相同的節氣門開度,這會讓人覺得現代的車子有「頓頓」的感覺,所以若車子本身有sporteco模式可以選,或許可以改善這樣的操控特性,但一般車廠對於節氣門的反應度並沒有特地增強,只有一些較強調操控的車種才會有對此有個別的調教,如圖8,像是擅於操控的BMW就對於不同操控模式會產生油門反應,若一般的車子是否也可以達到油門反應改善呢?答案是可以的,但這必須要靠其他的外掛方式才有辦法達到這樣的效果,如電子油門加速器或是對ECUmap數值做調整,如圖910
8. BMW駕駛模式差異表

9. 電子油門加速器 (From Shadow)

10. ECU map調整改變馬力曲線 (From APR)

[技術探討]副車架襯套是什麼?提升操控的CP值真有這麼高嗎?

資料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SPR.Racing/posts/990534027699339:0


關於我們SPR副車架襯套~小編簡單說明一下~
最近常常有車友好朋友私訊問小編我~副車架襯套是什麼??
首先關於副車架襯套的誕生,在於賽車工程中,
為填補原廠為提升生產效率所產生的"公差"而誕生!!
進而量產到市售車用的一項產品。
就如部分市售跑車,會有所謂LSD跟變速箱墊片這類副產品一樣的概念,
原理都是為了讓力量傳導可以更直接快速。
而最常被詢問的就是它的功能~簡單來說,原廠所保留的公差,
會造成車體受力時,產生如漩渦一般的分次力量傳導,
造成避震器無法一次吸收所有衝擊力,易造成二次彈跳跟緩慢的路感回饋,
當彌補了這公差後,就可以明顯地降低這個問題,
避免不明顯的路感與避震器的彈跳,讓車開起來更扎實。
但也就因為這公差~
讓舒適取向的人覺得沒差...讓熱血操控的人覺得差很多!!
另外這襯套不是神物><~請不要過度解讀....
會影響操控底盤的差異,有許許多多的因素與原理~其他小編就不多說了~
當然這項產品,
除了廣為人知的大品牌Spoon選用較軟材質,以變形方式填補公差外,
國外改裝大廠如英國Tegiwa、美國Blox、日本ASM等都有生產這項產品,
材質與概念也都不盡相同,而SPR之所以採用的公差容忍度低且高成本的7075,
更是除了在自我精準度上的要求外,希望提供給消費者更耐用的產品。
所謂小兵立大功~就是這個樣子的^^~

另外小編也整理了一些車友常問的問題,進行簡單的QA
安裝後是否需要定位?
YES!
原廠的定位支臂都與副車架連結,
當校正了副車架位置,定位角度也是需要校正的喔。
所以必須去定位調整其他角度,防止吃胎或是變形~
安裝後方向盤會麻嗎?
NO!
副車架襯套只是讓避震器與底盤更直接快速的”吸收”力量,
而不是讓力量不被吸收,這跟改硬橡皮等的概念是不同的喔。
新品安裝後,在磨合期間,總是需要適應一下~
或許是因為很有感吧~會讓愛好舒適型車主車友可能不太適應~
一時間還無法適應這體感手感,所以才會有一些不確定性問題產生~
其實可以更放心地去開^^~
是否會傷及車體或副車架?
NO!
我們產品的公差都是以條為單位的精度在計算,在材質上,
鋁合金也遠比您車體的鋼材軟許多,不過在安裝上,
請務必請專業底盤店家施工喔~

=========================================================
其他車友在網路上用心分析的心得文:
http://www.focus-sport.club.tw/viewthread.php?tid=292857&extra=&page=1

[技術探討]渦輪增壓V.S自然進氣

當比較渦輪增壓與自然進氣(NA)時,第一個想到就是省稅金了,
到底渦輪車在同馬力下,繳稅上有划算嗎?
這邊在一般常見排放量的稅金(牌照+燃料)差異上做個比較(假設渦輪比NA剛好相差一個級距):

  601~1200c.c 比 1201~1800c.c 一年可省下3280元,
1201~1800c.c 比 1801~2400c.c 一年可省下5520元,
1801~2400c.c 比 2301~3000c.c 一年可省下4970元,
參考公路總局-燃料費率

若一台車開10年,大概省下32,800~55,200,
但渦輪進氣在機油與汽油濾清器等耗材,可能依車型與開車頻率也會增加不等的開銷,可省下的費用需要打些折扣。所以關鍵其實在於反映在購車時的車價上是否合理嚕?

除此之外,選擇渦輪進氣還有什麼好處呢?
#渦輪可以使發動機的最大功率提高30-40%以上,
#提供更好的油耗表現,
#較環保,減少10-20%的尾氣排放,
#載重、超車、爬山路較有力等優點。

現在各車廠的渦輪已經成熟,必須依照規範好好照顧您的愛車渦輪,減少大修的機會,還是能省錢又能得到渦輪車的好處的。普遍對渦輪車的要求:
1.一定要選用優質機油
2.及時更換機油濾清器空氣濾清器
3.冷車啟動要慢行、熱車怠速再熄火。

[技術探討]輕量化普利盤為何可以提升加速性能?又省油呢?背後的原因是....


愛車到底要不要改裝輕量化普利盤?為何可以提升加速性能?又可以省油呢?
這邊優團做個實驗測試:

原廠普利盤重量:2.16kg


輕量化普利盤部件:0.78kg (-64%重量輕量化)
材質: 7075航太鋁合金+表面10um硬陽極處理

這邊來比較CX-9 vs Octavia combi RS, 兩個同為230匹的馬力, 姑且不計DSG變速箱傳遞效率較高及RS車身較小風阻係數較低會取得好成績的變因, 單就馬力及重量上, 我們的簡易模型推估, 大概每62.5公斤可以取得0.1秒的加速差異, 那為何我會從這邊著手來描述呢? 因為輕量化普利盤是個C/P值很高的小物, 減輕一些重量, 卻有很大的幫助, 先從普利盤重量來看, 原廠的重量為2.16公斤, 此顆普利盤重量僅0.78公斤, 足足少了1.38公斤, 對原車加速會有相當的助益.


人家常說簧下1公斤媲美簧上15公斤, 是否真如傳說一樣呢? 我們來做個實際測試, 附上原廠的加速數據, 測試地點皆在同一條路段, 原廠件測試溫度18度, 胎壓約42.5psi, 實測平均數據0-60km/h約3.9秒, 0-100km/h約8秒






換上輕量化普利盤的數據, 氣溫17度, 胎壓約42.5psi, 實測平均數據0-60km/h約3.8秒, 0-100km/h約7.9秒, 裝後進步0.1秒. 相信若降低胎壓到33-36psi可以有更好的加速表現.











依照CX-9跟RS之差異比較, 推估進步0.1秒要移除的重量約為62.5公斤, 但我們換上輕量化普利盤, 只減輕了1.38公斤, 卻達到一樣的效果, 換算簧下1公斤, 可以轉換簧上"37.2"公斤, C/P值爆表!!!至於為何會這樣, 原因乃自於輕量化普利盤直接連接曲軸箱, 不會經過變速箱的減速, 轉速同曲軸, 所以轉動的慣性減少是非常的驚人的.

另一個測試重點, 耐久度及省油度測試, 這次CX-9實際測試3000公里才看這部件會不會有影響, 測試3000公里頭好壯壯沒有任何的異音或異常產生, 至於省油方面, 如附表, 測試條件為周一到周五為純市區, 假日期間以高速居多, 測了3000公里, 也是盡量以統計學角度來降低該有的誤差. 油耗如附圖

安裝前實測3000公里平均油耗8.51km/L, 安裝後實測平均油耗可以增加到8.77km/L,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數據, 改善3.06%,









由能源局的數據來看, AWD旗艦版減輕了67kg可以換來0.2km/L的改善 (換算約1.85%改善), 若套上這樣的公式, 3.06%可以讓10.8km/L油耗改善到11.1km/L, 等於減輕了大於67公斤的效果, 但你能想像你實際減輕的只是1.38公斤的東西嗎? 說C/P值爆表絕對是不容置疑的😎




[技術探討]後照鏡該怎麼調整?淺談駕駛死角

文章出處:http://www.carnews.com/news/article/44638

路上駕駛,是否曾在切換車道前被不知道哪裡冒出的機、汽車嚇了一大跳?儘管小心翼翼,但轉彎時總是神經緊繃、怕遇到難以事先察覺的危險狀況?本篇將分享正確的坐姿與後視鏡調整觀念,希望幫助駕駛獲得最佳的視野,讓上路不再是心驚膽戰的闖關遊戲!
文 賴宏旻/ 攝影 廖子賢、各車廠/ 設計
看不見,依舊存在──駕駛盲點
如果經常騎車或開車通勤,上下班尖峰時段一定遇過路口右轉的狀況:開車的人覺得慢車道充滿了機車騎士,看不清機車身影卻又怕錯過短暫的右轉時機;相對而言,騎車的人總覺得,為什麼開車的人好像看不見自己一樣,打個方向燈就一直切過來,直行比較大好嗎?欸欸欸......還切還切,要A到我機車了啦!對於機車來說,同樣的狀況若遇到公車或大型聯結貨車,路權被侵犯的感受將更加嚴重,甚至許多行車事故就在這種時刻發生。切換車道、轉彎的時機考驗了駕駛經驗與路權觀念,駕駛盲點更是重要的關鍵。除了每次坐進汽車駕駛艙,要先調整坐姿與後視鏡位置以外,正確地判斷鄰近車輛的視覺盲點,則能有效降低事故風險。不過,駕駛盲點究竟是在什麼位置呢?
小客車盲點示意圖。市售新世代車款常可看到盲點偵測系統,行駛中偵測到左右後方來車就會警示駕駛。
駕駛視野主要由三個元素組成,分別為前擋風玻璃、前座車窗以及車室內外後視鏡。車室內外後視鏡,也是幫助我們切換車道與轉彎時,確認後方或平行位置鄰車的重要工具。但無論後視鏡,一定都會有離車身距離不遠,卻無法讓駕駛在鏡面中看見的區域,這就是所謂駕駛盲點。駕駛盲點依據車身高低大小不同,而有所差距,通常離小客車側約半個車身的位置,前後相對位置在駕駛車輛A、B柱中央到B、C柱中央這段距離,最容易產生盲點。而休旅車、箱型車、甚至貨車等車身較大車款,駕駛盲點的面積也會愈大。這也是為什麼休旅車或貨車的車外後視鏡,會比一般房車或掀背車所搭載的更寬闊的原因。
大貨車的車身高又長,盲點的區域也會隨之放大。
為降低駕駛盲點,大貨車後視鏡面積都很大、甚至單側就有2面以上的後視鏡。
左右後視鏡首要任務,在於看清兩側後方來車;不正確調整的話,死角將讓後視鏡功能大打折扣。
 
第一次調整就上手──坐姿&後視鏡懶人包
好的坐姿,除了降低駕駛疲勞,緊急狀況時也能更即時順手地操作車輛,甚至安全輔具(安全帶、氣囊)善盡職責地保護駕駛的前提,也在於良好的坐姿。調整好了坐姿,才能以正確的基準調整後視鏡;快來看看有什麼眉角吧!
坐姿調整步驟:
1.調整座椅前後位置:以右腳用力將煞車踏板踩到底,讓大腿在能彎曲角度輕鬆踩踏的狀態(約120度),調整座椅前後位置。記住要以煞車為基準,而不是油門喔!因為這樣緊急狀況需急煞時,才不會手忙腳亂。
 
2.調整座椅高低與方向盤:接著以視線角度能看到遠方路況與儀錶板當基準,調整座椅高低與方向盤。方向盤底下與腿部要有至少一個拳頭的距離,而且握住方向盤3點與9點位置時,前臂與上臂能輕鬆彎曲。
 
 
3.調整椅背位置:調整椅背至緊靠肩膀。檢視方法是將手臂伸直、手腕放在方向盤上方,在此姿勢下,肩部仍能夠緊貼椅背才正確;駕駛時要隨時緊靠椅背,才能降低腰背負擔、讓身體固定在座椅上。
 
4.調整頭枕與安全帶:最後將頭枕調至頭往後能接觸的適當高度,駕駛時雖不會靠著頭枕,但頭枕位置若調整錯誤,緊急煞車時甩鞭效應可能會造成頸部受傷。安全帶必須要將固定座高度調整至比肩膀還高的位置,才能正確保護乘員。
 
 
有些駕駛為了想看到車頭,坐姿會太靠近方向盤,殊不知這樣氣囊若爆開不僅危險,也增加腰背的負擔。
坐姿過後的駕駛方式,雖然感覺可以坐得比較慵懶,但這個姿勢比較不利操作方向盤,也會造成行車風險。
正確的坐姿不僅降低駕駛疲勞、方向盤轉向也較順手,並擁有適宜的緩衝空間。
左右後視鏡中最好不要看見車身(後視鏡1、4),這樣才能降低駕駛盲點的面積。後視鏡若看見車身(後視鏡2、5),會降低後視鏡利用效率:因為自己車身與後方車輛,根本沒有出現在車外後視鏡裡的必要。
後視鏡調整步驟:
1.調整左方後視鏡:首先先將身體盡量左傾,然後以視線恰好看不到車身的方
式向外調整後視鏡,並以後視鏡遠方地平線約佔後視鏡視窗面積1/2的方式,來調整上下傾角。
 
 
 
2.調整右方後視鏡:身體盡量右傾,同樣以恰好看不到車身的方式向外調整
後視鏡,並以後視鏡遠方地平線約佔後視鏡視窗面積2/3的方式,來調整右方後視鏡的上下傾角。
 
 
 
3.調整車內後視鏡:車內後視鏡可看見後擋風玻璃即可,若有行李遮到後擋風玻璃,出發前最好調整一下。